收购bp,壳牌真的“无意”吗
从2025年初开始,到4、5月的一度甚嚣尘上,再到6月底壳牌的“无意收购”声明意外发布,这场历时半年油气市场壳牌收购bp的传闻得以平息。根据英国收购法律法规,为期6个月的暂停期也并非绝对不可中断,在少数特定情况下,该暂停期可能会提前结束。
粗略分析,壳牌收购bp具有三大潜在的协同效益。
一是规模综合效应非常有吸引力。油气产量达到520万桶/日,超过埃克森美孚的430万桶/日;炼油加工量270万桶/日,接近埃克森美孚的390万桶/日;成品油销量700万桶/日,超过埃克森美孚540万桶/日;LNG年销量超过1亿吨,堪比美国年出口量。一旦合并,资本市场市值超过雪佛龙,直逼埃克森美孚,将会成为全球第二大非国有石油公司。
二是业务布局的多线协同。在北海、墨西哥湾的油气上游项目整合不仅能节省每年数十亿美元的运营费用,而且可以补强北海油气业务;英国加油站1/3的市场可以控制,实现优化终端网络市场布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整合为绿色低碳能源市场局部带来优势。更为重要的是在LNG运输能力方面的整合协同效应。双方的LNG船队的存量规模加起来可达到近40艘,在行业看好未来全球LNG需求增长的情况下,两家本都具有天然气业务优势的业务一旦合并,将对未来天然气国际贸易和航运业务发展带来难以想象的发展空间。
来源:官网截图
然而,壳牌选择放弃收购,可能的原因有三点。
一是法律监管和政治博弈是不容低估的现实挑战。根据英国法律,英国的竞争与市场管理局会就市场集中度、成品油零售以及LNG供应等能源敏感领域提出严格质询。环保组织和投资者也会质疑合并后的能源转型投入承诺。英国政府也会出于对公司合并后可能出现的大规模裁员而犹豫;国际层面,尽管英国政府乐见本土油气巨头的诞生,但是以“美国优先”为原则的本届美国政府,可能会以合并削弱美资国际石油公司竞争力为由,予以施压和抵制。
二是合并可能会以bp按要求剥离部分资产后同意。由于监管和政治因素,即使博弈后的合并也一定会要求标的公司剥离部分资产,如油气上游资产、下游销售业务资产甚至润滑油业务资产等。这样合并协同效应不得不大打折扣,壳牌的预期协同效应目标自然不会全部实现,影响决策。
三是潜在有实力竞争对手较多,收购成功率存疑。欧洲的道达尔、艾奎诺、埃尼虽然规模实力不如壳牌,但联合并购的实力不能小觑;中东国家石油公司沙特阿美、ADNOC以及卡塔尔能源也是潜在买家,尤其是阿联酋的ADNOC与bp历史渊源颇深,对bp的天然气业务十分感兴趣。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回望石油史,石油公司的合并和分立,总在周期中轮回。20世纪初,洛克菲勒的标准石油商业帝国因为垄断被强制拆分,百年后埃克森和美孚合并缔造了新石油寡头。此次是两家公司历史上的第三次合并消息得到广泛关注。尽管这次合并又一次被按下了暂停键,但是整个过程都将为世界能源史写下意味深长的注脚。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中国润滑油信息网微信公众号(sinol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