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润滑的“标准混战”:车企与油企的话语权博弈
某新势力车企近期因批量车型出现电机异响召回,检测结果指向润滑脂电腐蚀问题——这款宣称“适配全系电动车”的产品,在该品牌800V高压平台下仅运行半年便失效。类似案例并非个例,随着电动车向高压化、集成化升级,润滑系统故障占比已较三年前显著提升,而标准缺失正是背后的关键推手。当传统燃油车时代的API、ACEA标准难以覆盖新能源润滑需求,行业陷入了“无标可依”的尴尬境地。
标准对立:车企定制化VS油企国际化
这场标准之争的核心,是车企与传统润滑油企业的立场分歧。为保护三电系统技术机密,头部车企纷纷推出自研标准:部分车企对减速箱油的介电性能提出更高要求,另有品牌则对润滑脂的金属腐蚀控制设定了更为严苛的标准,这些要求均超出了现有常规标准范畴。
传统油企则对此提出质疑。中国石化润滑油研究院专家指出,车企过度定制化会显著增加专用油的研发成本,且不同企业的标准差异明显,易形成“技术孤岛”——即各企业标准互不兼容,导致产品难以跨品牌适配。某企业相关负责人直言:“若每个车企都推行独立标准,供应链将陷入混乱,从研发、生产到供应的各环节成本都会增加,最终可能推高整车成本。”从行业规模化发展角度,传统油企更倾向于在国际标准框架内补充新能源专项条款,通过完善现有体系实现技术兼容,降低全行业的适配难度与协作成本。
品类空白:选型难背后的标准真空
比标准对立更棘手的是新兴品类的标准空白。在新能源汽车特有的润滑需求中,电池热管理液、电机轴承润滑脂等新产品目前尚无统一规范,市场上同类产品的关键性能指标(如黏度)差异较大,绝缘性能相关参数更是缺乏统一界定,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某第三方检测机构数据显示,随机抽检的多款电动车冷却液中,仅少数能同时满足电导率和冰点的基础要求,直接反映出市场产品质量的不均衡性。
下游维修市场的选型困境尤为突出。某新能源汽车维修连锁负责人透露:““同一车型更换不同品牌冷却液后,部分车辆出现散热效率下降问题,我们没有明确的标准可参考,只能凭借过往经验尝试适配,试错过程不仅耗时,还可能对车辆造成额外影响。””这种因标准缺失导致的混乱,不仅会增加维修端的运维成本,更可能因产品适配不当,为车辆长期运行埋下安全隐患,如散热故障引发的电池性能衰减、电机运行异常等。
破局曙光:分层标准体系的探索
行业已开始尝试破局。交通部公路院牵头制定的GB 29743.2-2025《机动车冷却液第2部分:电动汽车冷却液》即将实施,该标准将首次明确电导率、金属腐蚀性等核心指标的限值,为冷却液产品提供统一的基础规范,填补该品类长期无标可依的空白。
从行业发展逻辑来看,“基础国标+企业特标”的分层体系正成为潜在的平衡方向——国标主要规定产品的安全底线和通用要求,确保行业内产品的基本适配性与安全性;车企则可针对自身三电系统的特殊技术需求,在国标基础上制定补充标准,兼顾技术创新的个性化与行业发展的规范性。
正如业内专家所言:“标准之争本质是技术话语权的争夺,但最终需服务于产业发展的整体目标。”新能源润滑产业的健康发展,既需要车企通过技术创新推动产品升级,也离不开行业层面的规模化、规范化协作。只有当车企的技术创新需求与行业的规模化需求找到平衡点,新能源润滑领域才能走出当前的“标准混战”阶段,真正实现技术升级与产业协同的双赢格局,为电动车高压化、集成化发展提供可靠的润滑保障。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中国润滑油信息网微信公众号(sinol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