剥离 45 家门店后,胜牌押注中国市场的三重考验
2025 年 11 月,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一纸命令,要求胜牌(Valvoline)剥离 45 家快速换油店,作为其 6.25 亿美元收购计划的获批条件 —— 这场针对美国 8 个州 25 个本地市场的反垄断调整,本质是胜牌在本土扩张中遭遇的 “合规阵痛”。有趣的是,当北美市场因竞争格局调整而 “瘦身”时,远在太平洋彼岸的中国市场,正成为胜牌全球战略中最关键的 “增量战场”。从 2024 年底入驻京东养车,到 2025 年接连发布混动专用机油、升级途虎养车合作、拿下 FIFA 世界杯赞助权,胜牌在中国的动作不可谓不密集,但热闹的布局背后,三个隐藏的 “成长焦虑”,或许将决定其能否真正在这片市场站稳脚跟。

三驾马车并行:胜牌在华核心动作全景
梳理胜牌 2024-2025 年在中国的核心动作,能清晰看到其“产品 + 渠道 + 品牌” 的三驾马车策略:在产品端,2024 年 11 月首发混动专用机油 XEV 系列、2025 年 4 月推出 API SQ/GF-7 标准的星御机油、5 月焕新 “复劲” 系列包装,持续以技术迭代贴合中国市场需求;在渠道端,2024 年底牵手京东养车、2025 年 6 月升级途虎养车合作,试图借头部平台打通“线上 - 线下” 服务闭环;在品牌端,连续赞助 CBA 联赛、拿下 2026 年 FIFA 世界杯官方赞助商身份,用体育营销快速提升曝光度。这套组合拳看似覆盖全面,但深究下去,每个环节都暗藏待解的难题。
渠道焦虑:借力平台的“便利”与“隐忧”
“渠道深度”能否匹配“品牌野心”的焦虑?胜牌选择与京东、途虎合作,本质是想借成熟平台快速补全渠道短板 —— 毕竟直到 2025 年,仍有消费者反映“难找到胜牌线下门店”。但这种“借力”也暗藏风险:一方面,平台渠道的话语权掌握在合作方手中,胜牌难以建立专属的服务标准与用户粘性,比如车主在途虎更换胜牌机油时,对“途虎服务”的感知可能强于“胜牌品牌”;另一方面,与头部平台的合作成本不低,若后续产品销量不及预期,高额的渠道费用可能会挤压利润空间。更关键的是,中国汽车后市场的竞争早已进入“精细化运营”阶段,仅靠“搭便车”的渠道布局,很难对抗壳牌、美孚等品牌深耕多年的线下服务网络。
认知失衡:高定价与弱品牌的成长困局
“品牌认知”与“价格定位”的失衡焦虑。胜牌在中国市场的定价始终高于多数国产品牌,甚至接近壳牌、美孚、嘉实多等一线外资品牌,但品牌认知度却远远落后 ——据华南地区某汽修门店老板反映,2025 年仍有车主消费者因“没听过胜牌”而拒绝尝试其产品。这种“高定价 + 低认知”的矛盾,在体育营销的加持下也难快速化解:赞助 CBA、世界杯能带来短期曝光,但品牌认知的建立需要长期的用户教育,比如向消费者传递“胜牌机油适合什么型”“相比竞品有何独特优势”等核心信息。目前来看,胜牌的营销更多停留在“赛事关联”的表层,未能将“技术优势”(如去除 99% 积碳、适配混动发动机)与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如“我的车需要抗积碳机油吗”“混动车型该选什么油”)深度绑定,导致品牌形象始终模糊。
标准壁垒:产品本土化暗藏合规挑战
“产品本土化”能否突破“标准壁垒”的潜在焦虑?尽管胜牌已推出符合中国市场的机油产品,但中国汽车后市场的“标准复杂性”远超预期 —— 不同车企对机油的认证标准不同(如大众 VW50800、通用 DEXOS1),部分区域还存在地方环保法规要求。此前有行业分析指出,“法规适配问题” 曾导致部分外资机油品牌延迟进入中国市场,而胜牌虽然目前未出现明显的合规问题,但随着中国对机油环保性、节能性的要求不断提高,若后续产品迭代速度跟不上标准更新,可能会再次面临“产品与市场脱节”的风险。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本土品牌正加速崛起,部分国产品牌不仅能快速适配国内标准,还以更低价格抢占市场,胜牌若不能在“本土化”上持续发力,很可能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

放慢脚步,方能扎稳中国市场根基?
从 FTC 要求剥离门店的“本土调整”,到中国市场的“快速扩张”,胜牌的全球战略始终在“平衡与突破”中前行。对于中国市场而言,胜牌的优势在 于百年品牌积累的技术实力,以及对新能源汽车养护需求的敏锐捕捉;但短板也同样明显:渠道根基薄弱、品牌认知不足、本土化运营经验欠缺。未来,胜牌若想真正在中国市场实现突破,或许需要放慢“扩张速度”,聚焦“核心痛点”—— 比如在渠道端尝试自建部分标杆门店,强化品牌专属服务体验;在营销端减少“广撒网”的体育赞助,转而针对混动车主、高端车型车主等细分群体做精准沟通;在产品端深化与中国车企的合作,推出更多“车企定制款” 机油。否则,即便布局再多动作,也可能只是“热闹有余,实效不足”,难以真正在竞争激烈的中国市场扎下根来。
在线调查:在汽车后市场竞争激烈的当下,结合胜牌北美剥离门店、加码中国市场的现状,你认为其最难以突破的市场困境有哪些?(可多选)
A. 渠道过度依赖京东、途虎等平台,缺乏自有门店,难敌壳牌、美孚成熟线下网络
B. 品牌认知度低却定价偏高,与国内消费者对品牌的价值认知不匹配
C. 体育营销流于表面,未能将产品技术优势与车主实际养护需求有效结合
D. 产品适配性不足,难以应对中国不同车企的机油认证标准及环保法规更新
E. 本土品牌低价且快速适配市场,胜牌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竞争尴尬
F. 扩张节奏过快,核心短板未解决就急于布局,导致资源分散、成效不佳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中国润滑油信息网微信公众号(sinolub)



冠军频道丨一场道达尔能源与林丹的冠军对话,在丽江开启!
冷空气来了,给发动机打强“芯”剂!
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会见马石油
壳牌中国2026校园招聘进行中!
电力精英年度聚首 昆仑润滑变压器油获关注